青蛙养殖模板
全国服务热线
000-000-0000

稻田养青蛙,蛙吃稻虫,蛙粪肥稻

生态农业特色种养业在沅江闯出新路:稻田养青蛙,蛙吃稻虫,蛙粪肥稻;水稻收割后栽种一季蔬菜——

  “蛙-稻-菜”模式,每亩收入7万多元

wa2.jpg

  9月4日,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种养基地,青蛙从稻田中跳出来,准备吃食。记者 田超 摄

  9月4日,沅江市三眼塘镇荷花村,王正飞(左一)在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种养基地察看稻谷的生长情况。记者 田超 摄

  记者 孙振华

  1 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模式,令人眼界大开

  “一亩地采用‘稻-稻-油’种植模式,年收入不超过3500元;而采用‘蛙-稻-菜’生态综合种养模式,每亩收入可达7.3万元。”怀着几分好奇,国庆假日,记者来到沅江市三眼塘镇荷花村,一探究竟。

  下午5时,已到青蛙“晚餐”时间。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、技术总监王正飞和一名技术人员,每人提着两大桶蛙食,兴冲冲地来到种养基地。

  40来亩的种养基地,围墙圈牢,铁门把守;稻田上方,天网罩得严严实实。“防小偷是其次,主要是防止鸟、蛇、老鼠、黄鼠狼等青蛙的天敌偷食。”王正飞嘿嘿一笑。

  深秋,夕阳西下,阳光打在沉甸甸的稻谷上,甚是壮观;微风吹过,稻香扑鼻。

  王正飞和技术人员将蛙食撒在稻田的土垄上。

  先是几只“贪吃”的青蛙从稻田跳了出来;接着,成群结队蜂拥而上,几分钟后,土垄已密布青蛙,田间只听到青蛙进食的“呱啦呱啦”声。

  大约一刻钟后,饱餐一顿的青蛙纷纷返回稻田,去禾下乘凉“消食”了。

  谈起“稻-蛙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模式,憨厚的王正飞立马变了一个人,滔滔不绝。

  青蛙养殖。先建好基础设施,包括供水排水系统、青蛙栖息用餐平台、围网与天罩。青蛙养殖可用地下水或江河水。3月中旬至5月,繁殖蝌蚪并放入稻田,长成幼蛙。青蛙生长期要投放专用饲料。

  水稻种植。6月上旬插秧,种植一季稻。插秧后,不需除草,只需管水晒田,因稻田肥沃,水稻生长快,挤压了杂草生长空间;也不用打农药、施化肥,可用青蛙捕杀病虫,用蛙粪肥稻。

  蔬菜种植。10月蛙稻收获,到次年3月,可种一季蔬菜。不需松土,不用农药化肥,种植的全是有机菜。

  “每亩收入7.3万元,的确不是吹出来的。”王正飞掰着指头,给记者算账:以2015年为例,亩产青蛙1000公斤,批发价60元/公斤,收入6万元;一季有机稻,亩产600公斤,每公斤10元,收入6000元;再加一季再生稻, 亩产200公斤, 每公斤20元, 收入4000元;一季蔬菜,收入3000元。“今年青蛙批发价还是60元/公斤,亩收入也不会低于7万元。”

  “其实,每亩养殖1500公斤青蛙,没一点问题,每亩收入上9万元不是难事。”公司副总经理夏伟闲悄悄告诉记者,老王是一个低调人,不想把话说得太满。

  “销售情况如何?”

  “好得很!”王正飞介绍,公司获得了知名块青蛙人工养殖牌照、知名块青蛙销售牌照。有了林业部门颁发的这两块牌照,养殖和销售才能畅行无阻。目前,公司出产的青蛙已销到长沙、武汉、上海、重庆、深圳、广州、海口等地,“青蛙一运到,就被酒店饭馆和零售商一抢而空。”

  “稻米和蔬菜更好销。”王正飞笑哈哈介绍,稻子还在田里就被抢购一空,客户要稻谷,不要大米,担心“调包”,稻谷一下田,便被拖走了;蔬菜不用上市,几家大餐馆就包了。

  2  7年不懈摸索,成功掌握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秘诀

  蝌蚪、幼蛙相当娇贵,极易生病,青蛙规模化人工养殖,此前全国没有成功先例。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王正飞介绍,“为攻克青蛙规模化养殖难关,前前后后试验了7年,终能‘修成正果’,真的脱了好几身皮。”

  王正飞,属于农村那种脑瓜子特活络、“不安分”伺弄庄稼的农民。养蛙之前,办过酒厂,开过饭店。

  2005年他与妻儿来到广东开餐馆。

  “蔬菜不好吃。”王正飞常听到客人抱怨。

  的确,靠化肥、农药种出的蔬菜,有一股淡淡的苦味。

  “要种出不打农药、不施化肥的有机蔬菜!”2008年4月,王正飞将餐馆交给妻儿打理,只身一人一头扎进沅江市茶盘洲镇南港村,开始自己的有机蔬菜种植试验。

  不打农药,蔬菜被虫子啃光了。

  王正飞观察,吃蔬菜的虫子来自飞蛾产卵。

  用纱布罩上,蔬菜依然被虫吃了;用灯光诱捕飞蛾,没有效果。

  青蛙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么?可否用青蛙来消灭吃蔬菜的虫子?

  王正飞在菜地水池边留意到一只青蛙。

  通过1个多月观察,发现这只青蛙主要靠捕捉飞蛾、蚯蚓为食。一只青蛙活动范围大约为8平方米,此范围内,蔬菜基本上没有被虫啃食。

  “人工养殖青蛙,消灭虫子,种植有机菜!”一个大胆的念头从王正飞脑中升腾。

  “人工养殖青蛙,全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。”从事农业、水产科研的几位专家提醒王正飞。

  邻近的泗湖山镇,一位农民养了两年青蛙,一无所获。当得知王正飞要养青蛙,头都甩脱:“莫费神了,青蛙人工就是养不出。”

  王正飞从网上得知,四川绵阳有个人工养殖青蛙基地。

  交罢学费,听了一堂课,在10多亩养殖基地寻找了好一阵,才发现一只青蛙。王正飞心中有数了,“这个基地人工养殖青蛙不成功,无非是忽悠点学费。”

  看来还得靠自己摸索。

  认准了的事,王正飞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。

  当年7月,他从田间地头捕捉了一些青蛙,放在2分多菜地养殖,每天悉心观察,详细记录。

  人工养殖青蛙,涉及不少生物学知识。王正飞仅初中毕业,这方面知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。

  他将儿子的初高中生物课本搬出来。看不懂就电话询问读大学的儿子和镇里、市里的科技人员。

  为集中精力学习,王正飞想到了一个笨办法,抄书。足足抄了3个月后,初中到高中生物课本已抄了一遍。记者看到,王正飞抄写的笔记本就有厚厚9大本。

  几个月工夫下来,王正飞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,到年底青蛙冬眠时,已基本弄清青蛙的习性。

  2009年开春,人工繁殖蝌蚪、幼蛙获得成功。王正飞在15亩地上展开试验:一部分地养青蛙,一部分地蛙稻共生,一部分地种蔬菜。由此,王正飞跨进了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门槛。

  年底,他动员在外上班的儿子辞掉工作,回家共圆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梦。

  2010年,王正飞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。

  青蛙养殖规模迅速扩大,但问题也接踵而至:青蛙相继发病,食物供应不上。

  对症下药,必须找到病因。他弄来几十个泡沫箱,每个放一只青蛙做对比实验,昼夜守护,细心呵护。

  为给青蛙治病,王正飞给青蛙打过青霉素、链霉素、黄莲素,甚至给青蛙用针灸治疗……但收效甚微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年摸索,到2013年,王正飞已彻底弄明白蝌蚪、幼蛙、成蛙致病原因,青蛙养殖成活率达95%以上。

  “其实,养青蛙并不复杂,需要的是一种纯自然环境。”王正飞介绍,养殖基地要通风、透光,高温时要能遮阴。关键的是养蝌蚪的池子,要用原生态泥土池。

  “我父亲已成为青蛙病防治里手。”王正飞的儿子王文带着自豪口吻告诉记者,只要他看一眼,就知道青蛙患了什么病,且往往手到病除;像“红皮”“胀气”“烂皮”等青蛙病,都是他发现并命名的。

  “现在,公司养青蛙已不用打任何药了,只需2月上旬在稻田水沟用石灰消毒一次就行了。”王正飞介绍,将蝌蚪卵块放入田间,青蛙便会自然健康生长。

  为解决青蛙规模化养殖带来的食物供应短缺,王正飞也是费尽心思。

  先是用蚯蚓,但量太小,供应不上;接着是人工繁殖肉蛆,因含肉毒素,导致幼蛙生病;再用牛蛙养殖饲料,但肉质不够鲜嫩……经过40多次反复试验,2013年终于研制出配方独特的青蛙饲料,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和激素。

  王正飞告诉记者,直到2014年,公司才真正成功掌握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秘诀,目前已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蛙稻共生”技术路线、质量标准、喂养饲料、操作规程,拥有各项专利11项。

  林业主管部门认为,黑斑蛙作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,被大量非法捕捉,正日益减少。人工养殖获得成功,开辟了一条保护野生青蛙的有效渠道。人工养殖青蛙上市,野生青蛙便失去了市场,这与倡导人工养殖娃娃鱼、中华鲟,是同一道理。

  3 大范围推广“蛙稻共生”模式,让更多农民致富,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生态米、有机菜

  “师傅,又来讨教了。”王正飞正在给青蛙喂食,他的两个徒弟请教来了。

  周春华、汤荣胜,益阳市资阳区人。

  “在我们眼里,王总就是养青蛙的祖宗,碰到麻烦只好来找师傅。”小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,今年他们搞了8亩地的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,亩产青蛙不会少于1000公斤。中秋节已上市了一批青蛙,俏得很。抛开成本,综合收益不会少于40万元。

  “王总全国各地的徒弟不少于3000人。”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夏伟闲介绍,全省经王正飞指导进行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的面积至少有1000亩,已从沅江市辐射到三湘四水;因中央电视台推介其“蛙-稻-菜”生态综合种养模式,目前,已有20多个省份学员慕名前来取经。


首页               关于我们               产品中心               新闻报道               联系我们